您的位置:平台首页 > 搜索结果
共搜索到与 “如何培养学生” 相关内容
-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分享者:xjjy99
时间:2014-04-14 关键词:河南省洛阳市第九中学 张伟荣 | 共0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九中学 张伟荣〔摘 要〕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对英语文化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不解和误解,从而影响到英语的学习,因此,老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 -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享者:xjjy99
时间:2014-04-11 关键词:河北省宁晋县第五中学 刘翠芳2013年2期 | 共0页
河北省宁晋县第五中学 刘翠芳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只注重于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很少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因此,与传统... -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
分享者:xjjy99
时间:2014-04-11 关键词: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桥初中 邹南城2013年2期 | 共0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白马桥初中 邹南城笔者是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初中语文文段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迁移的方法可大... -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分享者:xjjy99
时间:2014-04-11 关键词:河北省永年县刘汉总校 马瑞芬2013年3期 | 共0页
河北省永年县刘汉总校 马瑞芬 -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分享者:xjjy99
时间:2014-04-11 关键词:广西横县横州中学 邓新宇 | 共0页
广西横县横州中学 邓新宇〔摘 要〕 学会合作学习、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当前学校... -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王海燕
分享者:zxxjy
时间:2014-04-10 关键词:王海燕 甘肃省瓜州县双塔中学校 736100《中小学教育》2014年2月总第160期 | 共0页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 -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毛敬丽
分享者:zxxjy
时间:2014-01-22 关键词:毛敬丽 山东省栖霞市松山中学 265300《中小学教育》2014年1月总第157期 | 共0页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用“师问生答”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变教师... -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河南省永城市陈集镇第一初级中学 胡广伟
分享者:xueshengzhoubaokf
时间:2013-11-25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周报20131118第20期f3版 | 共0页
教学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我们语文教师更要跟上形势,弄潮教育发展的浪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 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施忠诚
分享者:zxxjy
时间:2013-09-18 关键词:施忠诚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中心学校 734000《中小学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53期 | 共0页
摘 要:本文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措施,主要从竞争与合作的定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作... - 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贵州省赤水市第八中学 李大海
分享者:xueshengzhoubaokf
时间:2013-07-12 关键词:学习兴趣 探究精神 | 共2页
当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是因为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不重视物理实验课,或是专业教师紧缺,二是相当部分农村中学普遍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学校的实验... -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分享者:zxxjy
时间:2013-07-11 关键词: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 共0页
我们说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朗诵要有“语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贵州安顺平坝县九甲中学 黄恒坤
分享者:xueshengzhoubaokf
时间:2013-07-10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素养 | 共2页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教师做多方面的细微工作。 - 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指令语的敏感性
分享者:jyxwz
时间:2013-07-10 关键词: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指令语的敏感性 | 共0页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英语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而语言,尤其是教师的指令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是一名优秀的...
